应用专业英语第单元中文翻译

第7章计算机网络

第一部分阅读和翻译

A部分以太网

以太网是一个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局域网

这个名字来自于物理概念的乙醚。它通过在媒体访问控制(MAC)/数据链路层的网络存取手段,以及一个共同的地址解决方式,为物理层定义了一些布线和信令的标准。

以太网以IEEE 802.3作为标准。而用相结合的双绞线的高端系统连接到网络的以太网版本,随着光纤骨干版本的网站,是最广泛的无线局域网技术。它从1980年一直使用到现在,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竞争局域网标准,如令牌环,FDDI,以及ARCNET。

历史

以太网最初被开发是1973至1975年在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1975年,施乐公司申请了专利上市,作为发明人的有,罗伯特.梅特卡夫和大卫.博格斯,以及查撒克和巴特勒兰普森,(美国专利4,063,220:多点数据通信系统的碰撞检测)。1976年后,该系统部署在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梅特卡夫和博格斯发表了论文。

该论文描述了实验性质的以太网是以3M/S速度传输,并且具有8位的目的与来源地址字段,因此以太网的地址并非是全局地址而是现在这样。按照软件业习惯,在目的与来源地址字段后是一个分组类型字段,但是,就如该论文所说:“不同的协议使用拆散了套装的分组类型字段”,因而那些分组类型都遵守着一个人为协议,而不是让这些分组类型在指定协议的当前以太网使用。

梅特卡夫于1979年离开施乐投身于个人电脑和局域网的发展事业,建立了3Com公司。他说服了DEC,Intel以及施乐公司合作促使以太网形成了一个标准,这个标准称为“DIX”标准,既“Digital/Intel/Xerox”,它规范了10兆位/秒的以太网的标准:具有48位目的地国和来源地址,以及全局16位类型字段。该标准首次出版于1980年9月30日。有两个主要与其竞争的专有系统,令牌环网和ARCNET网络。但很快这些产品就被埋在如巨浪般的以太网产品中。从而,3Com成为了一家大公司。

双绞线以太网系统的开发自80年代中期与星局域网(StarLAN)一同开始,但成为广为人知的是从10BASE – T标准开始。这些系统取代了同轴电缆在早期的以太网上部署了一个系统的枢纽与非屏蔽双绞线(UTP),并最终用提供更高的性能的切换全双工系统取代了CSMA/CD(带有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存取)的计划。

概要描述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太网网络接口卡也担任结合卡的角色,同时支持以同轴电缆为基础的10BASE2(BNC连接器,左)和使用的RJ45(8P8C模块化连接器,右)的双绞线10BASE-T。

以太网最初是基于一个想要让计算机使用一个共同的同轴电缆作为广播传输媒介来交流的想法。所采用的方法与无线电系统表现出一定的相似之处,虽然有根本的不同,如有线电视广播系统在检测碰撞方面在比电台广播表现出色许多。而“以太网”(Ethernet)名称的来源就是由于共同的电缆提供通信电路的情形与乙醚(ether)相似。

从这个早期和相对简单的概念,到如今以太网演变成复杂的网络技术,成为大多数局域网的基础。同轴电缆改为点对点链接连接以太网集线器和/或交换机,以减少安装成本,提高可靠性,使点对点的管理和故障排除。StarLAN是以太网从同轴电缆总线到枢纽管理,双绞线网络进化的第一步。双绞线布线的到来使得安装成本与竞争性技术包括更早的以太网技术相比大大降低了。

在物理层之上,以太网的站点通过发送数据包沟通,而数据块是单独发送和交付的。至于其他的IEEE 802局域网,每个以太网站点是一个单一的48位MAC地址,这是用于指定的目的地和来源的每个数据包。网络接口卡(NIC )或芯片通常不接受封包给其他以太网站点。编程适配器一般是一个全局唯一的地址,但这个地址可以被否决,以避免地址变更时,适配器替换,或使用本地管理的地址。

尽管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然而从以10m/s的速度运行的同轴电缆总线到以1G/s或更快速度运

全部预览完毕

相关推荐

随机推荐

其他